研究中心 research-center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研究中心 > 有机循环生态农业,政府、企业、农户三方合作变废为宝

有机循环生态农业,政府、企业、农户三方合作变废为宝

发布时间:2018/08/29 研究中心 行业洞悉 标签:循环农业浏览次数:2581

北京市平谷区水果、蔬种植业发达,但果树园林枝条、蔬菜植株残体的焚烧、乱堆乱放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。2017年年初,平谷区政府以刘家店镇为试点,建立了“生态桥”治理工程(见图),将果园废弃物,即桩、枝、杈、叶、等粉碎后制作成有机肥还田利用。 平谷区试点将成为循环农业最重要的一环。

 

“生态桥”治理工程

“生态桥”治理工程

 

果农们驾驶着载满桃树枝的电动三轮车,排队等待着称重

果农们驾驶着载满桃树枝的电动三轮车,排队等待着称重

 

平谷区是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,全区桃树种植面积22万余亩,每年产生的桩、枝、杈、叶、秸、秆、草、果、菜等农业等废弃物达31.37万吨。大量农业废弃物焚烧、乱堆乱放,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困扰当地多年。

难题为何多年未解?“政府、企业、农户都在想办法解决,但因各自局限形不成合力,政策、资源、资金、产业、信息等缺乏整合,各主体均无法独立破解,存在‘断桥’。”平谷区农业局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佟全锁说。

 

北京平谷刘家店镇的“生态桥”工程试点基地工作人员(左)给果农们开具废弃枝条称重单

北京平谷刘家店镇的“生态桥”工程试点基地工作人员(左)给果农们开具废弃枝条称重单

 

将果树枝条、蔬菜秸秆粉碎,再制成有机肥还田、改良土壤,平谷区在农业生产废料与可循环再利用资源之间架起了一条“生态桥”。截止到目前,“生态桥”工程已经引导农户自发上缴农业废弃物3万多吨,生产优质有机肥2万5千多吨,其中5400吨已全都发放给农户。今年起,平谷区还将实施“有总有分”的“生态桥”布局,并打造多个示范生态园。

 

果农把满车的桃树枝卸下

果农把满车的桃树枝卸下

 

在位于刘家店镇的平谷“生态桥”工程试点基地,果农们驾驶着载满桃树枝的电动三轮车,排队等待着称重、卸货。这些枝条将被送入粉碎机加工成锯末状,再与禽畜粪便或沼液沼渣混合,经过20-45天的发酵,变成有机肥。“1吨枝条可生产1-1.2吨有机肥,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陆续给果农发放,果农交1吨树枝可以换回1吨有机肥。”大化公司总经理王建术说。

 

有机肥加工车间
加工车间

 

如今,新模式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。截至目前,全区已粉碎农民自发上缴农业“九废”9.23万余吨,已生产优质有机肥2.3万余吨。这些肥料经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多次检测,均达到有机肥国家标准。这些肥料有机质含量高达79%,与同类有机肥相比高出近30%,生产成本仅为其一半。

寅洞村果农张浩友家种了10亩桃树,去年年底他将冬剪下来的20吨枝条陆续送到了基地,换回了有机肥,立马就给桃树用上了。“以前这些树枝都用来烧炕,现在为了环保不能烧了,树枝没法处理。现在好了,树枝换成了肥,用上这种肥以后,土地变松软了,蚯蚓多了。今年种出的桃不仅甜度高了、颜色更艳,而且不爱软,保鲜期比过去多了5天左右,平均一亩地还能省500元的肥料钱。”张浩友说。

为搭建“生态桥”治理工程的信息链,平谷区还专门研究开发了“生态桥”治理工程APP管理平台。农户在APP管理平台上注册即签署了生态文明公约、获取生态信用证,建立起生态信用体系,通过APP就可进行废弃物称重、信息查询和兑换有机肥。同时,村级组织通过农户提交农业废弃物数量和日常监管巡查检查结果,考核记录农户履行生态文明公约情况,形成生态文明积分,以此增减有机肥兑换比例,将生态信用与农户利益挂钩,促进农户不断增强生态观念。在这个过程中,村民从“站着看”变为“跟着干”,参与到树枝、秸秆等废弃物的收集中。

“生态桥”治理模式的成功试点,背后是一系列不断完善的制度供给作为支撑。据介绍,政府以资金“拨改投”为纽带,区政府成立生态桥投资公司,作为投资主体与村合作社和企业共同成立运营公司,通过企业市场化运作,将所得利益用于返还社员或企业扩大再生产,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,探索打通了农业生态化生产的多个链条,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百姓利益的高度统一,变废为宝助农增收。